(三)学校以大量精力去搞"创收",教师人心浮动,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渗透,使校园生活环境也出现了某种恶化趋势;学校招商办店,出租房屋、场地,挤占了学生原来就不足的活动空间,充满诱惑力的商业行为,不断干扰着正常教学的环境,各色闲杂人员和车辆出入校园,增加着学校管理的困难,流氓滋扰,针对中、小学生的刑事案件和各种事故的出现,也在强化着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不安全感。
3.社会生活的某些变化对城市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压力
社会是对青少年最具影响力的百科全书。转型期间我国社会生活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所发生的种种"阵痛"中的消极性变化,不仅增加着个体承受的心理压力,而且弱化着克服或缓解这些压力所需的客观条件,从而加剧了城市青少年心理承受力与实际所承受压力不相适应的矛盾。
(一)前些年,我们的一些同志曾一度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忽视,其后果之一,是大众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对萎缩。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之少,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数量(目前青少年己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4以上)形成极不和谐的反差。一些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地区,甚至没有一座青少年宫,即位是在大中城市,每个青少年也需每十年才能平均轮到一次活动的机会;至于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心理问题指导机构、咨询机构和心理疾患防治机构的数量,则更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二)转型期新旧交替过程中,社会控制必然会或长或短地出现一段"断档"而呈现出乏力状态。各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沉渣泛起,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悄然扩散,假冒伪劣产品、经济犯罪、行业不正之风,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屡打而未绝。诸如此类消极现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一方面引发着城市青少年对社会的怀疑失望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全感,一方面诱使部分城市青少年滑向人生歧途。1980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为36万,到1990年己增至82万;近年来,25岁以下的犯罪人数,己占到全部犯罪人数的70%以上。
(三)社会变革引起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利益主体的分化及各种利益要求之间的冲突,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带来的个人利益得失,失业问题、腐败问题、治安问题等等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引发并积累起各种以紧张化为特点的消极情绪。这种紧张化的社会心理,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城市青少年,在他们的心理世界中投下阴影。
三、简短的结语
"独生子女早期社会化不良综合症"与"青春期危机超前症"相耦合的心理弱势,及其对内外压力的"放大"效应,剧烈变化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对个体社会化的冲击,乃是导致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期城市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总第66期)作者: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周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