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养生网] 两性健康频道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两性健康 > 生理心理 > 青春期心理 > 正文
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期城市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的原因
580养生网 2017-03-17 00:00:00

   (五)随着所充当社会角色的多样化和所建立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个体参与社会活动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与在社会竞争和种种限制中遭受挫折的感受同时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弱势显著的城市青少年,既有在社会活动中认识社会,拓展社会生活空间和获得社会承认的愿望,又不愿承担社会义务,无法忍受社会约束和各种挫折,从而使走向社会的冲动与对社会生活的逃避间的冲突,及其造成的内部压力,在主体心理结构中被成倍地放大。
    二、社会发展转型期,城市青少年面对的外部压力
    1.家庭生活变化对城市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压力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伴随社会在发展中的转型,城市家庭生活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从不同角度加大着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一)"2+1"(即父母加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居住条件改变造成的社区交往减弱和邻里关系隔膜,对社会治安的担忧和家庭防盗设施的安装,使城市家庭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狭小,社会交往变得更加单调,心理状态变得更加封闭。
   (二)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6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下岗人员约600多万人),大多数家长渴望增强独生子女在今后生活中求职和获得社会升迁的竞争力,而不断强化追求高学历的观念,从而不断从精神上对子女施加压力,从学业上给子女加重负担。
   (三)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紧张化"相表里,各种失望、失落、失衡、怀疑、忧虑、焦躁、对抗等消极情绪,各种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抨击社会的过激言论,在部分城市家庭中富集,并导致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和攻击行为的增加。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青少年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而某些消极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和社会丑陋现象(如黄色文化、赌博、吸毒等)向家庭生活的渗透,则更为直接和严重地毒害着城市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学校生活的某些变化对城中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压力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阵地。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小学学校生活发生的变化,从整体上来说,当然更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无庸讳言,在这种变化中也出现了一些前进中的问题,并对城市青少年造成了新的心理压力。
    (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青少年为获得高中、大学教育机会的升学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尽管我国己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们由于与此相配套的对青少年心身发展的评估机制和选优机制尚很不健全,所以,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生活中,"应试教育"仍然颇有市场。在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中,为保证升学必考科目能获高分,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受到冷遇,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意志培养和体能技能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心理保健和心理素质教育,则更沦为学校生活的盲区。这种以升学必考科目分数高低为评价学生发展完善与否唯一尺度的教育,势必造成学生心理结构发展的多层面失衡。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赢得"教绩",教学中一味强调"满堂灌",大量的机械训练,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作业和无休止的"补课",不断加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着青少年心身发展所必需的休暇时间和全面发展的权利。
   (二)近来年,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学骨干的大量流夫,许多教师改行"跳槽",直接向高分配领域流动(仅1994年我同小学教师便流失19.5万人),还有许多教师虽身在教育岗位,却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到了从事"第二职业"上面。这两种形式的流失,不仅在量上而且更从质上削弱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直接导致了教师社会责任感、职业自豪感的弱化和业务素质水平下降(如1994年我国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3.38%,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27.49%)。一些教师教学敷衍塞责,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有少数人滥用教学权捞取个人好处。作为自发的反抗,破坏纪律、暴力攻击等行为成为部分学生发泄不满情绪的手段。这种状况,必然在导致校纪涣散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种种心理压力。

相关阅读

孩子交际之初的开始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