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青少年心理弱势对压力的"放大"
(一)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活动能量的增长和生活场景的扩展,个体日益的动起各种新的欲求,并对满足这些欲求产生出急迫的期待。在这些欲求己不再可能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提供的无偿条件得到全部满足的情况下,心理弱势显著的城市青少年,往往既不能忍受各种欲求得以满足之前的长久等待,又不愿或无力支付满足这些欲求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而使个体增长着的主观欲求,与满足这些欲求所需条件尚未具备之间的冲突,及其造成的内部压力,在主体心理结构中被成倍地放大。
(二)各种新的主观欲求的滋长,打破了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造成了个体心理世界内部的"动机斗争"和由此而引发的骚乱。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弱势显著的城市青少年,往往既不能对每项上观欲求得以满足的现实可能性做出准确判断,并据此对满足各项主观欲求的轻重缓急进行正确的排序,又不能正视个体为着满足某些欲求,必须暂时或永久地放弃另一些欲求的必然性,从而使各项具有"零和关系"(即此长彼消的关系:"此"的得或失与"彼"的失或得之和为零)的主观欲求间的冲突,及其造成的内部压力,在主体心理结构中被成倍地放大。
(三)"心理断乳"期的到来,不断造成个体心理世界内部新、旧人格要素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弱势显著的城市青少年,往往既不甘心继续在"心理哺乳"羁绊下牺牲人格的独立性,又难以割舍在物质、精神方面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使对人格独立的向往与对自主自立的畏惧间的冲突,及其造成的内部压力,在主体心理结构中被成倍地放大。
(四)青春发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在较短时间里以突变形式发生的明显变化,不仅带来个体对自身成熟的期盼,而且给个体带来重新"发现自我"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弱势显著的城市青少年,既企望经由这一变化形成新的理想化的自我,又对这一变化造成的自身缺陷(包括真实的缺陷和主观认为的"缺陷")感到惴惴不安,并因自己缺少克服这些缺陷的力量而感到失望,从而使对成熟的期盼与对自身缺陷的恐惧、失望间的冲突,及其造成的内部压力,在主体心理结构中被成倍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