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崇拜”更趋低龄
580养生网 2017-02-21 00:00:00
刘炜说,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使得一些孩子走上了施暴的道路。由于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这些被淘汰的孩子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认可。另外,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也是“暴力崇拜”产生的直接诱因。
而社会客观外因则主要是影视音像、网络游戏等方面的暴力文化腐蚀。据刘炜介绍,日前,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化名)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化名)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
她们看到电视、录像里打打杀杀“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她们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崇尚暴力。
“暴力崇拜”的危害并不只是对孩子们肉体上的创痛,更重要的是,它很可能使孩子的心灵边缘化。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与社会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认为,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在建立一种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将决定他们对价值取向的判断和对世界观的选择。
他说,假如他们认为积极向上是一种良性的秩序,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如果他们认为古惑仔所谓以暴易暴的“江湖”是一种秩序,那么他们就会很狂热地崇尚暴力、信奉拳头。
如何拯救“江湖少年”
由此可见,要解决少年“暴力崇拜”,传统的批评处罚、送工读管教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专家们指出,这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单线作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建议办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传授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知识、科学教育的技巧等,避免孩子们的心灵从小受到压抑与伤害。
其次,还应构建市、县、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一所学校都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设心理辅导教师,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
王加绵认为,家长们应该与自己的孩子多交流,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现在的青少年接受的信息比父辈们来得要多、要复杂,而孩子们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遇到问题如果缺乏家长的指导,则很容易误入歧途。
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则应加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心理特征,尤其要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使家庭这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更加坚固,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还有人撰文指出,应该建设一种文化战略,其中,电影的分级指导、网吧和游戏厅的管理、性心理教育的补课、法律知识的普及都要齐头并进。惟其如此,才能把这些孩子们从各种各样的“江湖”里挽救出来。